欢迎来到方临川研究员“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”

R

科研进展ESEARCH

最新成果

您的位置:科研进展 >科研动态>最新成果

土壤有机碳密度(SOCD)——Factor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: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

发布时间:2020-11-8   编辑:赵巍

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黄土高原374个土壤剖面数据(下图),包括地理位置,气候条件,土壤类型,土地利用,土壤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。按照 Li and Zhao (2001)所述方法,计算获得0-20,20-50,50-100 cm土层的权重土壤有机碳(SOC)和无机碳(SIC)含量,进而得到这些土层的有机无机碳密度(SOCD和SICD)。

中国黄土高原位置及采样点分布。(I)-(VII),土壤类型分区:(I),褐土,淡棕壤区;(II),黑垆土,黄绵土区;(III),栗钙土,风沙土区;(IV),棕钙土区;(V),灰钙土,风沙土区;(VI),灰漠土区;(VII),甘-青高原土壤区。(来源:ScienceDirect)

通过因子分析,确定了7个潜因子变量,分别为不同土层SOC累积,不同土层 SIC 累积,环境温度,环境湿度,土壤类型,土壤酸度和土地利用。我们基于已有的知识建立了一个初始假设模型(下图),反映这些潜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,通过AMOS软件的bootstrapping模式(由于数据的严重非正态分布)的结构模型方程拟合,得到了不同土层的这些潜变量的因果关系图(下图)以及它们之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。我们的模型可成功地拟合0-100,0-20,20-50,50-100 cm土层的数据(RMSEA ≤ 0.085, GFI ≥0.93),并且分别解释了31%, 25%, 30%和23%的土壤SOC累积的变异方差,以及16%, 9%, 15%和12%的土壤SIC累积的变异方差。  

▲潜变量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图。ENT,环境温度;LU,土地利用;ENM,环境湿度;ST,土壤类型;SAC,土壤酸度;SOC,土壤有机碳累积;SIC,土壤无机碳累积。(来源:ScienceDirect)

环境因子对不同土层碳累积贡献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。(a) 0-100 cm;(b)0-20 cm;(c)20-50 cm;(d)50-100 cm。长方形指示的是观察变量,椭圆形指示的是潜变量;单向箭头指示一个变量(因)对另一个变量(果)的直接影响,双向箭头指示两个变量相关;图中仅展示了具有显著性检验的直接影响。(来源:ScienceDirect)

结果表明,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是土壤有机碳密度(SOCD)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。这两者的总效应都是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对SOCD的总效应(直接和间接效应之和)的两倍多。此外,随着土壤深度增大,环境温度对SOCD的直接负效应增加,环境湿度对SOCD的直接正效应减小。对于0~100 cm土层无机碳密度(SICD),土壤有机碳(SOC)含量是控制土壤无机碳密度(SICD)变化的最重要因素。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主要通过对土壤类型、SOC含量或土壤pH间接影响SICD。我们的模型解释了0~100 cm土层碳积累变异量的40%,未解释的变异量可能是由于缺少土壤物理化学性质、输入有机碳的质量和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数据。

全文下载

联系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
电 话:15249204460
晋ICP备2020011185号-1